成都:建设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已归集10亿条信息
成都已归集公民个人信息近10亿条(含历史数据),包括未履行生效裁判、违法生育记录、小额贷款公司违约情况、融资性担保公司违约情况、交通违法记录等
分析发现失信行为
正积极研究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发现的不一致信息,发现使用伪造证件、提供虚假材料等失信行为;通过对比人口死亡信息和享受各种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分析骗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失信行为……
有没有社保、贷款违约、交通违法?成都正在建设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将实现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一体化管理。该系统将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归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涉及的全域成都的公民信息数据。
个人信息:
数据目录动态调整
“通过与各市级部门逐一沟通,收集数据共享需求,梳理形成了公民信息数据目录和各类应用服务库,并建立起数据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市政务服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归集公民个人信息近10亿条(含历史数据),包括未履行生效裁判、违法生育记录、小额贷款公司违约情况、融资性担保公司违约情况、交通违法记录等。
目前,公民信息管理系统与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为企业信用信息库提供涉及公安、房管、人社、农委、卫计委、司法、金融办等相关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为企业信用评级等提供支持。还将与新兴金融机构信息共享,综合分析贷款人的房产、土地、股权、不动产、社保、诉讼、婚姻等信息,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个人贷款(担保)审批依据。
成都正积极研究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发现的不一致信息,发现使用伪造证件、提供虚假材料等失信行为;通过对比人口死亡信息和享受各种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分析骗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失信行为;通过综合分析社保、公积金、纳税、公司注册、车辆所有等发现违规享受政府保障福利的失信行为。
按照全市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要求,成都将进一步梳理形成公民信用信息目录,加强数据归集力度,建设全市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库。
成都已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将组织制定大数据收集、管理、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推动信息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企业信息:
全省联网加大惩治
企业信用网络体系
覆盖成都市195万余户市场主体信息,归集整合了工商、质监、税务、法院、人民银行、水电气等47家市级职能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掌握的身份、业绩、提示、警示和企业自主申报信用记录3000余万条
是否正常开业?是否按时缴税?是否受到过严重的处罚?是否为员工缴纳了五险一金?……这些衡量一家企业是否“靠谱”的身份信息现在都不是秘密,只需登录成都信用网、移动微门户、微信和手机APP查询就能一清二楚。
“企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已经实现了成都市195万余户市场主体信息(含注销、吊销)的全覆盖,归集整合了工商、质监、税务、法院、人民银行、水电气等47家市级职能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掌握的身份、业绩、提示、警示和企业自主申报信用记录3000余万条,这些都已经向社会公布。”昨日,市工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勇介绍,成都信用网已经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实现对接,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业绩信息、警示信息、企业年报等均被纳入。
截至今年10月成都信用网累计公布红名单129批,黑名单267批。商业银行通过成都信用网查询,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做出了信贷限制。市工商局将进一步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治力度。从今年7月开始,市工商局对进入“黑牌”企业数据库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限制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加强对失信企业的限制,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金融信息:
逐步形成激励惩戒
金融征信系统
先后加载成都市中院53批6886条执行信息,地税4批次15条表彰信息、93条欠税信息,促进了金融领域激励惩戒机制的逐步形成
在成都市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过程中,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以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为重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据介绍,辖内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均已成功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都市首批获准接入的10家小贷公司已开通查询服务,第二批24家小贷、担保机构也已获批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在促进非银行信息共享方面,征信系统先后加载了成都市中院53批6886条执行信息,地税4批次15条表彰信息、93条欠税信息,促进了金融领域激励惩戒机制的逐步形成。
截至9月末,辖内受理企业、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分别为1.5万户次、24.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0%和16%。